企業的生產經營,一般是以產品或是原材料的采購為起點,經過生產加工工序轉化為庫存商品,然后通過銷售將商品進行銷售,這個過程不僅是業務流程,也是資金流轉的循環。
采購需要向供應商付款,支付資金換取實物,實物通過加工變為產成品入庫,經由銷售渠道再次轉化為資金流入企業,接著這些資金會再次流出換取實物,形成資金流轉的循環。這種循環的時間涉及向供應商付款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商品入庫到銷售所經歷的存貨周轉天數,銷售到客戶回款間隔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想要讓這三方面的資金運轉更加有效率,就需要進行資金管理。
資金管理一方面可以通過資金來源和需求的預測來預警風險、進行預期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管理為企業帶來收益。
通過資金流向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各類產品或項目的資金流入和流出,對資金流動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提高收入或是控制成本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利潤率;在資金管理中還有一項不能忽視的影響因素是時間,那么加快資金在各環節流轉的速度,就可以減少時間流逝所帶來的損失,同樣可以為企業增加收益。
過度追求低成本的陷阱
在資金管理的環節,想要進行財務控制,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壓低成本。提升收入可以通過產品的差異化來強化核心競爭力、精準把握客戶需求增加客戶黏性、選擇合適的銷售渠道來發揮營銷的效用等方式,這些似乎都沒辦法和資金管理聯系到一起。
而當財務進行資金預測時,我們更加直觀看到的是下一個期間的資金支出,與同期、預算或是預期數據對比,如果超出了這些標準或者企業的現金流入不足以支撐這些支出時,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削減支出、控制成本費用。但過度節流、只考慮成本費用是否降低,反而會掉進陷阱。
如果我們只要求成本的降低,采購部門就可能會為了追求低成本而進行大批量采購,通過規模效應來得到供應商折扣。這時成本當然會下降,但這種采購可能是盲目的,因為它忽視了企業的生產能力以及銷售能力。采購的大量原材料或商品會形成庫存,增加儲存成本和減值風險,占用了企業資金,影響整體的資金安排。采購部門的目標完成了,但同時可能打亂生產部門的計劃、增加銷售部門的壓力,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出采購所降低的成本。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盲目采購,部分企業會考慮將采購部門與生產以及銷售部門的績效目標進行綁定,按需采購、及時生產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合理的資金管理方式。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確保成本可控,減少了企業可能承擔的各項風險和隱形成本。
對于成本的控制,需要從源頭進行思考。例如目前產品的單位成本較高,想要讓成本下降,就需要根據成本構成來分析哪些是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如果生產環節中殘次品率為10%,這就意味著生產的100件產品中,只有90件可以最終進行銷售,殘次品所產生的成本最終會分攤到90件合格產品中,成本自然就高。如果可以進行改善,將殘次頻率下降到5%,那么單位產品的成本就會降低,同時因為殘次品影響導致所需要額外進行生產的備品數量也會下降,進一步降低成本。
有時候企業為了應付突發情況,會設置安全庫存,安全庫存的產品數量如果不進行控制,也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影響到企業經營時,安全庫存的設置標準可能也需要進行調整。例如考慮特殊商品的季節性波動,淡季和旺季使用同樣的安全庫存標準就明顯不合適;行業進入周期性波動或是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在行業或是產品進入衰退期時,標準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
員工的熟練度或工作效率較低,會將生產環節的時間拉長,讓企業付出更多成本,同時也會影響產品的質量,增加企業的風險,這時就可以考慮通過完善員工培訓體系來加快員工適應工作的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可以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銷售無法把握客戶的需求,會增加銷售環節的成本。例如定制化的產品如果不能精準理解客戶的要求,銷售人員需要反復與客戶溝通確認,增加了溝通成本,同時因為客戶不滿意而進行反復修改,增加的返工成本,這種情況同樣可以考慮通過員工培訓來進行改善,以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在資金的流動中尋找可以進行改善的成本源頭,從根本上解決成本控制的問題,避免為了降低成本而“一刀切”,過度追求低成本會使企業的隱形成本增加,甚至陷入經營困境。
資金管理不能忽視時間的影響
在財務管理體系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個理論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但在進行資金管理或是財務分析時,我們很可能會忽略資金的影響。
假如目前有兩個方案,同樣是100元采購的材料,可以花費1個月的時間進行粗加工,然后以150元的價格賣出,也可以花費2個月的時間進行細加工,再以200元的價格賣出,哪種方案對企業更有利?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兩個方案的毛利情況,粗加工的毛利為50元,細加工的毛利為100元,看起來細加工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在計算中忽視了時間的影響。
粗加工花費1個月的時間,細加工要2個月,也就是進行細加工的時間里,企業可以進行兩次粗加工,按照這個邏輯,同樣是2個月的時間,粗加工兩次獲得的毛利為100元,看似與細加工的毛利相同。但粗加工毛利的資金流入分為兩次,每個月都會有50元的資金凈流入,而細加工只有在2個月結束才會凈流入100元資金。
從貨幣時間價值的理論進行思考,因為存在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貨幣價值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同樣是100元,今年的購買力會高于明年的購買力,所以資金越早回收越有利。按照這個邏輯,粗加工相比細加工,可以在第1個月就收回50元,整體資金凈流入的貨幣價值會高于細加工的情況,收回的資金可以馬上進行再次的投入,資金使用效率提高,所以粗加工才是對企業有利的選擇。
1個月與2個月之間由于間隔太短,貨幣時間價值造成的影響可能很小,但如果項目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的,時間價值的影響就會變得非常明顯。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時間所帶來的影響,時間會讓貨幣價值下降,也會增加其他的潛在損失。
上面提到批量采購所形成的積壓庫存,存儲成本上升;為了盡快銷售,銷售人員可能會給予客戶更低的價格,折扣增加可能會導致銷售費用增加或是收入下降;如果是具有時效性的產品,積壓時間過長,庫存會過期、變質、過季,出現明顯的減值,甚至價值下降為0;庫存周轉的時間拉長,增加了外部環境變化的風險,例如監管政策、行業標準出臺導致產品無法銷售,行業競爭加劇導致價格暴跌等,這些也會對利潤產生負面影響;整體的資金流轉速度變慢,庫存占用的資金成本增加,企業可能需要尋找外部資金來確保運營。
所以加速資金的周轉,需要控制資金流轉環節上的重要時間節點,避免資金占用時間過長,加速資金回流。一方面將采購與生產和銷售綁定,按需進行合理采購,另一方面根據市場情況以及客戶需求及時調整銷售方案,比如只進行粗加工就馬上銷售,加速資金回流的同時也可以盡快將風險進行轉移,確保企業的利益不受損失。
進行資金管理的基礎,就是能夠梳理清楚當前的資金流入和流出,它們所屬的業務、產品、項目,以及它們的特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尋找可以改善的點。這種改善并非是簡單粗暴的砍掉某些成本費用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是需要根據特性進行區分和分析,結合時間所產生的影響,把重點放在對于整體資金流轉效率的提升。
這種提升一方面是加快資金流轉的速度,按照現金循環周期的計算公式,就是加快存貨周轉和應收賬款周轉,同時盡量拉長應付賬款的周轉時間;另一方面是需要提高企業應對變化的敏捷性,變化可能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可能是內部環境的調整,越快地適應變化、在變化中尋找新的機遇,是確保企業持續發展的優勢。
根據改善方案來對未來的資金情況進行合理預測,能夠對企業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也能夠提前發現資金風險,進行預警,避免出現資金流問題導致的經營困境。
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過規定培訓課時,經考試合格,將獲得由中國商業會計學會頒發《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中級)專業能力證書》。
通過CFDA課程的學習,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法,結合企業財務數據,構建數據模型,對公司整體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向管理層和業務部門提供財務建議和決策支持,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