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依據是財務報表的數據資料,但是以金額表示的各項會計資料并不能說明除本身以外的更多的問題。因此必須根據需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會計資料加以適當的重新組合或搭配,剖析其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或關聯程度,觀察其發展趨勢,推斷其可能導致的結果,從而達到分析的目的。
1
比重法
比重法是在同一財務報表的同類項目之間,通過計算同類項目在整體中的權重或份額以及同類項目之間的比例,來揭示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它通常反映財務報表各項目的縱向關系。使用比重法時,應注意只是同類性質的項目之間使用,即進行比重計算的各項目具有相同的性質。性質不同的項目進行比重分析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是不能計算的。如計算某一負債項目與總資產的比重,首先,負債不是資產的構成要素,因而,理論上講,就不能說資產中有多少負債,也不能計算負債對資產的權重。只有同類性質的項目才可計算權重。
其次,以某一負債項目除以總資產,也很難說明這一負債的償債能力。總資產不僅要用于償還這一負債,而且要償還所有負債。最終這一負債能否償還,還要看資產與它的對稱性。如果資產用于償還其他債務后,沒有多余,或雖有多余,但在變現時間上與償債期不一致,這一負債都是不能償還的。
在財務報表結構分析中,比重法可以用于計算:各資產占總資金資產的比重;各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各所有者權益占總所有者權益的比重;各項業務或產品利潤、收入、成本占總利潤、總收入和總成本的比重;單位成本各構成項目占單位成本的比重;各類存貨占總存貨的比重;利潤分配各項目占總分配額或利潤的比重;資金來源或資金運用各項目占總資金來源或總資金運用的比重等等。
2
相關比率法
相關比率法是通過計算兩個不同類但具有一定依存關系的項目之間的比例,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它通常反映了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橫向關系。財務報表結構分析中,應在兩個場合適用相關比率法:同一張財務報表的不同類項目之間,如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不同財務報表的有關項目之間,如銷售收入與存貨。
整體而言,相關比率法中常用的比率有以下幾種:
1、反映企業流動狀況的比率,也稱短期償債能力比率。
短期償債能力主要是通過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關系來反映,包括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
2、反映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比率,也稱資產周轉率。
資產管理效率是通過周轉額與資產額的關系來反映的,主要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
3、反映企業權益狀況的比率。
對企業的權益主要是債權權益和所有者權益。債權權益使得企業所有者能夠以有限的資本金取得對企業的控制權;而所有者權益資本越多,則其債權就越有保證,否則債權人就需負擔大部分的經營風險。這樣,對于債權權益擁有者來說,最關心的是總資產中負債的比率;對于所有者權益的擁有者來說,最關心的是其投資收益狀況,主要包括價格與收益比率、市盈率、股利分配率、股利與市價比率、每股市價與每股賬面價值比率等。
4、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比率,也稱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比率是通過企業的利潤與周轉額和投入成本或占用資產關系來反映的。《企業會計制度》主要規定了營業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和總資金利潤率等幾個指標。
5、反映企業償付債務費用的比率,也稱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比率。
該比率是通過企業長期資金來源數與長期資金運用數,以及短期資金來源數與相應的運用數的比較,評估兩方的相稱性,揭示營運資本增加的結構性原因。
3
因素替代法
因素替代法又稱連環替代法,它用來計算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對綜合財務指標或經濟指標以及財務報表項目的影響程度,通過這種計算,可以衡量各項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如果說,比重法和相關比率法旨在建立或計算各種財務指標或經濟指標,確定各項財務和經營結構,或會計項目結構,那么,因素替代法就是對其中的綜合性指標或項目作進一步的內部結構分析,即對影響或決定綜合指標或項目的各項因素及其對綜合指標或項目的影響程度作出測定和評價。
因素替代法可以在兩種情況下深化結構分析:對綜合指標的構成因素進行影響程度分析;對財務報表項目的構成因素進行影響程度分析。現舉例說明:
1、對綜合指標構成因素的分析。
綜合性財務或經濟指標通常涉及不同報表中的兩個項目或更多的項目,對這類指標進行分析就是要判斷各財務報表項目對所計算的指標結果的影響。
2、對財務報表項目的構成因素的分析。
財務報表項目通常受多項構成因素的影響,對財務報表項目構成因素的分析,就是要確定這些因素對財務報表項目總結果的影響程度。
【例】某企業2019年度的A商品銷售額計劃數為1 000萬元,實際數為1 200萬元;計劃銷售量為100 000件,預期平均售價為100元;實際銷售量為125 000件,實際平均售價為96元。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對影響銷售增加200萬元的銷售后價格因素進行結構分析,其結果如下:
①計劃銷售額:
100 000×100=10 000 000(元)
②由于銷售量增加而增加銷售額:
125 000×100=12 500 000(元)
12 500 000 -10 000 000=2 500 000(元)
③由于平均售價下降而減少銷售額:
125 000×96=12 000 000(元)
12 000 000- 12 500 000= - 500 000(元)
④兩項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2 500 000 +(-500 000)=2 000 000(元)
可以看出,A商品銷售實際超計劃200萬元的原因是:銷售量增加使銷售額增加250萬元,平均銷售單價降低使銷售額下降50萬元。
4
單一分析法
單一分析法是根據報告期的數值,判斷企業經營及財務狀況好壞的一種方法。單一分析法也要有判斷標準,這些標準一般來自分析者的經驗和財務分析基本知識,如通過資金結構的合理性、流動比率等指標來判斷。
5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主要項目或指標數值的變化對比,確定出差異,分析和判斷企業的經營及財務狀況;通過比較,發現差距,尋找產生差異的原因,進一步判定企業的經營成績和財務狀況;通過比較,要確定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收益性和企業資金投向的安全性,說明企業是否在健康地向前發展;通過比較,既要看到企業的不足,也要看到企業的潛力。比較的對象一般有計劃數、上一期數、歷史最好水平、國內外先進行業水平、主要競爭對手情況等。
6
框圖分析法
框圖分析法是將企業的實際完成情況和歷史水平、計劃數等用框圖形式直觀地反映出來,來說明變化情況的一種方法。由于框圖既可以反映絕對值,又可以反映比例和相對值,而且簡明、直觀,目前這種分析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
7
假設分析法
假設分析法是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某項指標的最高水平數值,然后假設在該項指標達到最高水平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及財務狀況將會發生什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各影響因素又要達到什么水平才能較充分地發揮企業潛力。因此,這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對企業潛力的預測分析。
8
趨勢分析法
財務報表的趨勢分析法,是根據企業連續幾年的財務報表,比較有關項目的數額,以求出其金額和百分比增減變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過進一步分析,預測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動趨勢,這是財務報表分析的一種比較重要的分析方法。趨勢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引起變動的主要項目;判斷變動趨勢的性質是有利或不利;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9
水平分析法
水平分析法是指僅就同一會計期間的有關數據資料所做的財務分析,其作用在于客觀評價當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但這種分析所依據的資料和所得的結論并不能說明企業各項業務的成績、能力和發展變化情況。
10
垂直分析法
垂直分析法是指將當期的有關會計資料和上述水平分析中所得的數據,與本企業過去時期的同類數據資料進行對比,以分析企業各項業務、績效的成長及發展趨勢。通過垂直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的經營是否有發展進步及其發展進步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必須把上述的水平分析與垂直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財務分析的積極作用。
11
具體分析指標
具體分析指標,是分析比較的基礎,可歸納為以下3大類:
①絕對值指標
絕對值指標是指通過數值絕對值變化就能說明問題的指標,如企業凈資產、實現利潤等指標。絕對值指標主要反映指標的增減變化。
②百分比指標
百分比指標一般反映指標絕對值增減變化的幅度或所占的比重,例如固定資產增長率、流動資產率等指標。
③比率指標
比率指標一般揭示各項目之間的對比關系,例如流動比率、經營安全系數等指標。
另外,讀懂財務報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財務會計知識外,還需掌握以下十個方面,才能夠看清隱藏在財務報表背后的企業玄機:
1
瀏覽報表,探測企業是否有重大的財務方面的問題
拿到企業的報表,先不做比率計算或統計分析,而是先讀一讀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查看是否有異常科目或異常金額的科目,或從表中不同科目金額的分布來看是否存在異常。比如,“應收、應付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其他應收款過大往往意味著本企業的資金被其他企業或人占用、甚至長期占用、這種情況往往存在兩種可能:不計利息或者變為壞賬,在分析和評價中應避免這一部分。
2
研究企業財務指標的歷史長期趨勢,以此來辨別有無問題
一家連續贏利的公司業績一般情況下,要比一家前3年虧損,本期卻贏利豐厚的企業業績來得可靠。我們對國內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必須看滿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東權益報酬率作為績效指標來考核上市公司,那么會出現一個規律,即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該項指標相對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復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釋只有一個:企業上市前的報表被“包裝”得太嚴重。
3
比較企業的利潤水平是否與其現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業在利潤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經營利潤水平,而在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方面卻不太好,那么我們就應提出這樣的問題:“利潤為什么沒有轉化為現金?利潤的質量是否有問題?”銀廣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贏利能力遠遠超過同業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不高,事后證明該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資進出口子公司虛做海關報關單,然后在會計上虛增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潤的“氣球”。而這些子虛烏有的所謂應收賬款,是永遠不可能轉化為經營的現金的,這也就難怪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如此貧乏。
4
將企業與同業比較
將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業指標的標準進行比較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深闊的企業畫面:一家企業與自己比較也許進步已經相當快了,比如銷售增長了20%,但是放在整個行業的水平上來看,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行業平均的銷售增長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業最終將敗給自己的競爭對手。
5
小心報表中的“粉飾”
財務報表中粉飾報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對企業決策績效的評估容易產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錯現象。
6
以非經常性業務利潤來掩飾主營業務利潤的不足或虧損狀況
非經常性業務利潤是指企業不經常發生或偶然發生的業務活動產生的利潤,通常出現于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們分析中發現企業扣除非經常性業務損益后的凈利潤遠低于企業凈利潤的總額,比如不到50%,那么我們可以肯定企業的利潤主要不是來源于其主營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來源于不經常發生或偶然發生的業務,這樣的利潤水平是無法持續的,也并不反映企業經理人在經營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結果。
7
將收益性支出或期間費用資本化以高估利潤
這是中外企業“粉飾”利潤的慣用手法,比如將本應列支為本期費用的利潤表項目反映為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的資產負債表項目。在國內房地產開發行業中,我們可以經常地看到企業將房地產項目開發期間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長時間地“掛賬”于長期待攤費用科目,這樣這些企業的利潤便被嚴重地高估。
8
以關聯交易方式“改善”經營業績
采用這一手法的經典例子是目前已經不存在的“瓊民源”公司。為了掩蓋虧損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實現當期利潤,而下一年再從該子公司買回土地的伎倆,后來“東窗事發”,遭到財政部和證監會的嚴厲懲處。所以,我們在分析中應關注企業關聯方交易的情況,研究其占企業總的銷售、采購、借款以及利潤的比例,并應審查這些交易的價格是否有失公允。
9
通過企業兼并“增加”利潤
某些企業在產品或服務已經尚失贏利能力的情況下,采用兼并其他贏利企業的手段來“增加”其合并報表的利潤。這些企業的會計高手利用國內尚未有合并會計報表的會計準則和目前合并報表暫行規定中的“漏洞”,將被兼并企業全年的利潤不合適地并入合并報表中。在分析中應特別注意企業的收購日期,收購前被兼并企業的利潤水平,在合并利潤表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之間有無除所得稅和少數股東收益以外的異常科目出現。
10
通過內部往來資金粉飾現金流量
有的企業在供、產、銷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關聯企業內部融通資金,并把這些資金的流入列為“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的手法使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看起來更好。
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財務情況和評估決策績效,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業的資產以及利潤表中的產品銷售成本是按資產或存貨獲得時所支付的金額記錄的,因此資產和銷售成本不是按資產或存貨現行價值反映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有可能引起資產報酬率或權益報酬率的高估。另外,歷史成本的原則還導致同業新老企業比較的困難。比如,假設甲、乙兩家企業生產完全同樣的產品,生產能力一樣,本年銷售收入也完全一樣,都是1億元,甲企業是10年前成立的企業,由于固定資產購建比較早,因此當初的成本比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舊的緣故,故其固定資產的賬面值較低,僅為2000萬元;而乙企業是剛成立3年的企業,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較高,累計提取的折舊較少,所以其賬面值較高,為6000萬元。
我們計算甲、乙兩家企業的固定資產周轉率可得:甲企業為10000/2000=5(次),而乙企業為10000/6000=1.67(次)。若我們將兩家企業的周轉率相比,則會得到乙企業的周轉率僅僅為甲企業的1/3,乙企業的資產管理效率似乎遠遠不如甲企業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公允的。解決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業內部考核中采用資產的現行價值來計量資產的價值,比如甲乙企業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按固定資產重新購建的成本——重置成本來替換其賬面值。
其次,會計方法選擇和會計估計的普遍存在。財務會計準則和制度中常常允許對相同的業務采取多個可選擇的方法之一,即使對同類固定資產都采用直線法折舊,不同企業對資產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夠在市場上可變賣的價值(殘值)的估計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有:
其一,在企業集團內部的績效考核之前,應該按行業統一企業會計制度,盡可能地減少或甚至禁止對同一類經濟業務的不同會計處理方法。
其二,作為分析人員,應采用一些剔除由于會計政策不一致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另外,財務指標也具有局限性。企業的內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業作為組織的創新和學習能力怎樣等是財務指標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必須借助于其他的非財務指標,甚至是難以量化的指標來考核。
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過規定培訓課時,經考試合格,將獲得由中國商業會計學會頒發《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中級)專業能力證書》。
通過CFDA課程的學習,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法,結合企業財務數據,構建數據模型,對公司整體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向管理層和業務部門提供財務建議和決策支持,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