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財融合是發揮企業財務管理價值的必由之路,一經出現就得到業界尤其是實務工作者的認可,特別是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在對管理會計定義中提出要“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并將融合性作為《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應用原則之一,進一步提高業界對業財融合的關注。但當前對業財融合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誤區,如過分夸大業財融合的作用,認為業財融合無所不能,可以解決企業所有的管理問題等。
1
誤區一 用業財融合否認管理邊界,淡化內部的職能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淡化傳統組織職能邊界,讓企業管理更為一體,業財融合也是基于這一背景應運而生,通過深度融合修補業財分工所引發的脫節問題,但這并不代表業財之間就不會有管理邊界、財務管理要無限制的融入業務活動。
業財融合是承認業財職能分工下的有限融合,既要通過業財融合發揮財務管理的主動服務意識,深度融入業務、融入項目,幫助業務活動解決現場問題,又不能越界對業務活動指手畫腳、越俎代庖。
同時,業財融合也不否認或減少財務管理對業務活動的監督職能,不能替代或減輕業務活動所引發問題的主體責任。尤其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業務活動都適宜進行業財融合,業務活動中出現的違法違規違紀事項、企業通過舞弊進行的盈余管理等均不應是業財融合所要解決的問題。
2
誤區二 過分突出財務要融入業務,忽視管理的雙向
業財融合將業務活動放在財務管理的前面,就是要表達業財融合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服務業務、支持管理,通過這一定位在理念上形成共識,在發揮過往財務反映和監督職能的同時挖掘財務的服務支撐能力,進而為企業發展創造價值。
這一定位對企業管理而言是恰當的、準確的,但這也導致部分研究文獻在探討業財融合中只突出財務管理走向業務活動,忽略業務活動走向財務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業財融合具有雙向性,財務管理可以走向業務活動,業務活動也同樣可以走向財務管理,甚至兩者可以圍繞某特定目的向中間靠攏。比如,共同服務于新興項目,這在實務工作中都有成功的應用實踐與之匹配。財務管理走向業務前端的案例很多,業務活動下沉部分財務管理職能的也屢見不鮮。
比如,在業務部門中設置專門的預算管理員、報賬員等來統籌該部門的財務管理職能,企業最終選擇如何進行方向設計取決于企業具體的管理環境和實際需要。
3
誤區三 將其視為管理會計所特有,壓縮應用的領域
不可否認的是,管理會計的學習應用催生業財融合研究的繁榮,提高對業財融合重要性的認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業財融合就是管理會計工作所特有的。
作為一種內部管理協同,融合是從職能間的關系視角來進行的解讀,存在職能分工的地方都會有融合的問題,職能間的接觸點愈多、愈頻繁融合的必要性就會愈強。
業財融合也是如此,作為企業價值信息的中樞,財務管理要和能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的業務活動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融合,通過融合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因此,業財融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業財融合絕不應局限于管理會計工作,財務會計也是業財融合的重要應用領域,要重視傳統費用報銷、投資項目、資產管理等業財接觸緊密工作中的業財融合問題,管理者要結合企業財務管理的階段來確定業財融合的具體著力點。
4
誤區四 不進行組織職能匹配調整,限制融合的作用
進行業財深度融合,財務工作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從過去的“記錄員”“監督員”向“業務伙伴”“管理之友”轉換。這種轉換絕非簡單的思想理念改變就能實現,更需要進行匹配的財務組織架構或管理職能的調整,知道最終為誰服務、在哪些點上進行服務進而通過組織和職能進行固化。
業財融合要求財務組織在承擔過往職能的基礎上,增加服務業務、支持管理的角色,在業務活動、項目管理的特定環節上新增相應的財務支持要求。
當前,業界影響較大的“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等三分財務就是在業財融合背景下財務組織和職能調整的有益探索。
戰略財務側重于確立企業財務政策,發揮財務價值引導作用;業務財務深入業務一線,為業務活動提供資源和數據支持;共享財務集中處理會計核算業務,成為企業基礎數據的重要來源。誠然,三分財務下的業務財務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業財融合的全部內容。
5
誤區五 強調管理工具技能的學習,不重視綜合能力
人才建設是企業有效實施業財融合的保障,業財人員的培養重點不再是強調財務專業勝任能力,而是能夠將財務工具技能和業務活動進行結合,具備將財務工具技能聚合成支持業務、支持項目、支持管理的復合能力,由技入道,能夠讀懂數據背后的業務和管理靈性。
在業財融合人員的來源上,既要吸納懂得業務的財務專家,又要兼顧懂得財務的業務專家,擯棄崗位的專業性偏見,破除業財融合人員的準入限制;在業財融合人員的培養上,缺乏相應經驗的人要補全自身的能力短板,如不熟悉業務的業財人員要深入業務進行學習,不熟悉財務的業財人員要抽時間學習財務知識,所有業財人員都要注重溝通能力的培養,有效推動內部業財橫向管理的效率提升。
資料來源:管理會計知識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