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管理者臨時需求,基于某個特定業務場景所做的財務分析,不同于定期編制的管理報告(回顧經營業績),而是為了輔助管理者對特定業務情況所做的決策。
這是一項對經營財務分析人員要求更高級的工作,這體現一名財務分析師不僅是對內部管理者的「報告者」,而且是內部管理者的「業務伙伴」,也是真正體現財務分析的價值之處。
這些工作在管理會計上稱為決策分析。
一、決策相關信息的識別與收集
管理會計一般采取定量決策方法。
這種決策模型有這幾個步驟:收集信息、預算未來收入與成本、選擇方案、執行決策、評價與反饋。
對于扮演「業務伙伴」的財務分析師而言,在方案決策前的主要任務是前兩步:收集信息和預測未來收入與成本。
在為決策模型收集信息時,需要把握「相關性」。
相關收入與相關成本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在未來發生:每個決策都以預期未來結果為基礎。
(2)因方案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一項成本或收入在選擇任何方案后都沒有差異,就與決策無關,不是相關成本和相關收入。
財務分析師在決策分析中不必取得編制詳細利潤表所需的所有數據,只考慮相關數據,分辨什么成本是相關的,什么是不相關的就可以了。
除了定量因素,還有一些定性因素也很重要。
例如,如果某組織重組方案雖然成本占優,但是以裁員為代價,那么對員工士氣的影響就是一個重要的定性因素。
因此在決策分析中有必要給定量因素與定性因素分配合適的權重。
在識別決策相關信息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管相關收入與成本必須是未來預期發生的,但不是所有未來的收入和成本都是相關信息,關鍵要看各方案間有沒有差異,即決策分析要考慮的是方案間的增量收入(incremental revenues)和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s)。
(2)不是所有變動成本都是相關的,也不是所有固定成本都不相關:例如變動成本中的營銷費用,如果各方案都不涉及營銷活動,就不會發生營銷費用,那么即使它是變動成本也與決策無關。
類似地,如果選擇某一方案需要額外投入一筆不隨產銷量業務水平變化的固定支出,那這筆固定成本也是相關成本,因為如果不選擇該方案即可以節省這筆固定支出。
(3)單位成本的數據可能包括不相關信息誤導決策。
(4)產出水平或業務量的影響:當不同產量有相同單位成本時,最好選擇總成本和總收入,不選擇單位成本和單位收入做決策。
比如同時銷售兩個產品,且存在選擇不同方案會發生不同的固定成本,那么銷量就是決策相關因素,那么該項決策就不宜再用單位售價與單位變動成本作為決策依據。
(5)機會成本也是相關成本:機會成本是指沒有將有限資源用于其他方案而喪失的收益。
在做任何決策時都應該考慮如果選擇某方案并拒絕其他方案所喪失的收益,這個機會成本并不會記錄在會計交易中,但應反映在決策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