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時代的逐漸到來,財務人員也需要積極轉型。財務不僅僅是結算、記賬,也需要往管理會計上轉移,了解公司的業務,進行事前規劃和分析,掌握數據背后的邏輯,給與經營上的策略,參與公司的決策。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如何提高數字的敏感度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自己公司的財務關鍵指標和關鍵數據要做到心中有數
老板隨時會問到公司的財務狀況,我們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多問自己為什么,時刻準備回答老板的問題。
例如,公司全年的營業收入是多少?毛利率是多少?哪項成本費用比較高?凈利率是多少?收入增長一倍,利潤能增長多少?排名前三的客戶是哪幾個、累計利潤貢獻率是多少? 所得稅稅負率是多少?
這些數據每個月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抓大頭、善于用“相對數”(百分比)和“累計數”,用數據說話。
在前面成本精細化分析的篇幅中談到過,抓大放小,看重點數據和占比較大的數據。做財務分析時,相對數比絕對數更能說明問題,累計數更能看出利潤貢獻度。按貢獻度對客戶排序,累計數能看出20%的那些客戶給公司帶來了80%的利潤。
盡量用數據說話,例如,在跟銷售部門溝通時,不是跟對方說成本太高了,而是通過打開明細進行分析,通過數據告訴業務人員具體哪一項成本高,高的原因是什么?平均標準是多少?這樣業務人員就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進行控制。
三、結合數字背后的業務,掌握報表的經濟業務和數字背后的邏輯。
做完報表,我會先大致了解下,對比一下上個月的數據或同期的數據,看看有什么大的變化。
例如,上個月凈利潤是300萬,這個月只有200萬,是什么原因?是市場原因導致收入下降?是成本增加了?還是其他原因?
再比如,現金流量表上顯示這個月現金凈流量20萬,利潤表上
凈利潤只有15萬,那么,現金流少的5萬去了哪里?通過三張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一定是去資產負債表上找。先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存貨是否增加?固定資產是否增加?應收賬款是否增加?如果都沒有,再從右邊找負債類科目是否減少,應付賬款是否減少?是否償還了借款?這就是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
總結:對日常經營中的關鍵指標做到心中有數、記大數、用相對數做好平時的分析,盡量用數據說話,多留心數據的變化,掌握數字背后的邏輯,多問問為什么,做個有心人。
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過規定培訓課時,經考試合格,將獲得由中國商業會計學會頒發《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中級)專業能力證書》。
通過CFDA課程的學習,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法,結合企業財務數據,構建數據模型,對公司整體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向管理層和業務部門提供財務建議和決策支持,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