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是對資料做出證據搜集及分析,以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然后就資料及一般公認準則之間的相關程度作出結論及報告。
隨著企業商業模式及管理模式的變化以及外部環境的發展,目前審計正在逐漸向著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演變。其核心是: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財務報告的重大錯報風險,而錯報風險主要來源于整個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舞弊風險。
在風險導向審計的過程中,會對企業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并且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應對手段,目的是將風險降低到一定水平,以確保對審計工作結果的合理保證。
同樣財務分析的目的,并不只是針對歷史數據的變化做出一系列的判斷和結論,而是需要通過數據的變動來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風險,判斷風險會造成的影響,尋找解決方案,將企業的整體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所以在風險管控方面,審計和財務分析具有相似的目標,在財務分析中適當運用審計的思維和手段,可以幫助財務人員跳出財務的固有思維模式,從另外的角度審視財務數據,從而發現其中隱藏的問題,盡早提示風險來降低企業潛在的損失。
一、財務分析也需要“望聞問切”
審計工作中包含七種基本的審計方法,觀察、檢查、詢問、分析程序、重新執行、重新計算、函證,其中檢查、分析程序、重新執行、重新計算實際上與財務分析的工作有些類似,都是針對財務報表中的數據以及相關憑證進行歸集和分析,而觀察和詢問,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外部獲取有用信息。
在財務分析過程中,針對財務數據的變動,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變化的原因,但變動的原因更多是由業務變化或行業變化導致的。作為財務人員,想要及時把握業務前端的變化,就需要經常與業務部門的人員進行溝通。
通過詢問的方式,從業務部門可以知曉行業內部的變化以及客戶的動向,例如通過客戶收入分析,我們察覺到某個客戶的合作體量正在減小,這種變化的原因如果單從財務角度是無法分析出來的,如果詢問此客戶對應的業務人員,就可以得到客戶目前正在自建服務團隊的信息,從這個信息我們就可以推測,這個客戶的合作量后續將進一步減小,甚至不再合作,那么收入就會出現缺口,需要通過其他客戶收入增長進行補充。
與業務部門的交流可以讓財務人員把握業務方向、行業趨勢、客戶變化的第一手信息,這些信息最終都會傳導到財務數據上,但中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如果只依靠對于財務數據的分析而忽視這些非財務數據的關鍵變動,可能等通過分析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解決時機。
同樣詢問也可以是跟行業其他公司人員的交流,例如一些行業論壇或行業沙龍等等,在交流中就會發現行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探聽到其他公司對于這些問題所采取的解決方案,可以從中吸取經驗。詢問也可以是從親人朋友那里得到外部人員對于企業產品服務以及品牌的印象,或者通過網上產品服務的評論或是測評來評估目前企業產品服務的競爭力。不要忽視這些非財務的信息,這些信息或許在財務分析中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觀察也是審計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例如我曾經工作的公司,母公司是做玩具開發和制造的,在逛街的時候遇到玩具店,我就會進去尋找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我發現在玩具品牌集合店中,雖然設有公司品牌的專柜,但是擺放的位置卻在店鋪的角落中,店內客流量比較大,但公司品牌的專柜前卻沒有什么顧客。這種情況就能夠說明,在這家店鋪,公司品牌的商品銷售量并不算好,所以才會被放在角落里,那么如果所有的店鋪都是這種情況,公司的商品滯銷,庫存周轉就會變慢,同時部分玩具商品是依據動畫制作的,具有一定潮流性,錯過動畫播放的黃金期,產品銷售會變得更加困難,庫存貶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觀察可以讓我們站在銷售者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公司的產品,同樣品類的商品,在相同的地段開設店鋪,為什么公司商品的店面人流量小,而競品的店面人流量大?通過觀察可以發掘財務數據中無法顯示出來的問題,可能競品的店面裝修更具有吸引力?可能公司商品的目標客戶群與商圈的顧客畫像不太相符?可能公司的店面陳設不合理或是位置太過偏僻,缺少醒目的標志作為引導?可以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并思考答案,然后通過財務數據來進一步鎖定核心問題,這樣無疑可以提升財務分析的價值。
在財務分析中,針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并非主要的,這只是財務分析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探尋引起財務數據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些原因大多數來自于企業外部,分析和判斷需要基于對于行業以及企業商業模式的了解。了解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平時通過與業務端的溝通、日常的觀察等方式進行積累,這種積累有助于尋找財務數據中隱藏的關鍵點,可以提升財務分析的整體質量。
二、從整體把握財務數據
財務分析的思維方式和會計核算有很大的差別,會計核算是依照原始單據錄入會計憑證,再將憑證數據匯總成為財務報表,是從細節到整體的過程。而財務分析首先拿到的是財務整體的數據,先看到的是企業整體的收入、成本、利潤,然后將這些數據進一步拆解,例如細分到業務線、事業部、項目、客戶等,通過對于細分數據的分析來發掘目前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是從整體到細節的過程。
在企業中,會計核算和財務分析可能會由不同的人員負責,那么財務分析人員在拿到財務數據的時候,需要從整體大致檢查一下財務數據的準確性。
這種檢查并非是像審核憑證一樣一張一張憑證的查看,而是需要像審計一樣從整體把握財務數據,基于歷史數據的情況,通過報表數據之間的關聯性來查看是否存在重大的錯漏。
例如應收賬款余額相對上月有大幅度增加,但是收入卻未見增長,是否存在收入漏記的情況;本月應交稅費因為進項留抵增加而變為負數,是否存在應付賬款和庫存商品的增加或是成本費用的增加,還是收入存在漏記的情況;毛利率的巨大變動是否是由于收入和成本計算有誤導致。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審視來發現,從整體把握財務數據,而非花費時間再次審核具體的憑證。
如果你是從會計核算的崗位上轉到財務分析工作,那么在初期,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過度關注細節,你可能會思考這筆費用到底是應該算在管理費用還是銷售費用,會糾結應該記在管理費用下屬哪個科目,這種思維方式并不能對財務分析起到任何幫助,需要自己加以調整。
很多時候,費用記在哪個科目,對于財務分析影響不大,因為財務分析可能會對財務數據進行重新的歸集和分類,只要收入、成本、費用沒有錯記或是漏記,大多數情況下不用糾結太多核算上的細節問題。反之可以通過財務分析對會計核算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需要會計核算更加精細化,需要細分到項目或是客戶等,用財務分析來推動會計核算質量的提升。
財務分析需要站在公司整體的層面梳理財務的脈絡,公司包含哪些產品或服務?用什么方式從客戶那里收取費用?這些費用怎樣轉化為公司收入?不同產品和服務所對應的成本有哪些?是哪些部門在負責?不同產品或服務的毛利率大概在什么水平?這些信息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框架,再將業務層的框架與財務相結合,這才是財務分析的思維方式。
三、在財務分析中保持審計的職業懷疑
審計在工作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職業懷疑,包括采取質疑的思維方式,對可能表明存在由于錯誤或舞弊而導致的錯報的跡象保持警覺,以及對審計證據進行審慎評價。這種態度有助于審計發現企業內部控制風險以及財務報表中的錯報,同樣在財務分析中,保持懷疑的態度也有助于發現企業經營中的問題以及潛在的舞弊風險。
從整體層面把握財務數據,通過數據的關聯性分析可以發現其中的重大錯報,針對財務分析中的數據變動,采取質疑的思維方式,可以發現潛在的風險。在數據下降時需要分析潛在的原因,在數據上升時同樣也要分析。
假如公司的收入在下降兩個月后出現了上漲的情況,我們同樣要分析收入上升的原因,是哪些產品、哪個客戶帶來的額外收入?這種收入的提升是短期的還是可持續的?如果是可持續的,在這個產品或客戶上有什么經驗可以應用到其他的產品或客戶上,來改善企業目前收入下降的趨勢?
保持審計的職業懷疑會讓你保持質疑的思維方式,在財務分析的過程中不斷的問為什么?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從根本上發現驅動企業業務變化的原因。看到某個客戶收入突然上漲,是因為客戶本身業務量的增長導致,而且這個客戶所在的行業特征與公司的產品有高度的適配性,那么公司可以考慮以此客戶為案例來發掘同行業的其他客戶,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
同樣審計的職業懷疑也可以提高我們在財務分析中的警覺性,發掘其中潛在的舞弊風險。例如廣告代理商,利潤的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另一部分就是供應商依據合作量給予的返點。向客戶收取的服務費通常都是在合同中明確進行約定,其中的舞弊風險很小,但供應商返點就不同了,其中可能存在很多的管控漏洞。
在財務分析中通常會計算公司整體的返點比例,但整體比例的穩定并不能打消財務分析的警覺性,可以將返點按照供應商進行拆解,查看每個供應商返點比例的變化。供應商如果為企業,通常也是在合同中約定相應的條款,如果供應商為個人,返點就會比較混亂,可能出現返點并沒有返到公司賬戶中,存在很高的舞弊風險。沿著這個思路進一步分析,查看是否有舞弊發生的可能性,同時通過改進工作流程以及增設相應的制度,來降低舞弊發生的可能性。
審計的職業懷疑態度,讓財務分析保持更加獨立客觀的立場,不能輕易相信收集到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需要將相關的信息互相驗證,在分析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將數據層層拆解,這樣財務分析就不再浮于財務數據表面,而是更加深入到業務和管理層面,也就更能發揮風險的提示和管控作用。
企業所處的行業、業務模式、發展階段不同,對于財務分析的定位和要求也不同,需要每個人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和摸索。
財務的所有工作并非獨立的,而是存在緊密的聯系,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是提升專業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工作質量和最佳方式。
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China Financial Data Analyst)
考生通過規定培訓課時,經考試合格,將獲得由中國商業會計學會頒發《財務數據分析師CFDA(中級)專業能力證書》。
通過CFDA課程的學習,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法,結合企業財務數據,構建數據模型,對公司整體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向管理層和業務部門提供財務建議和決策支持,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