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分析是“成本-業務量-利潤分析”的簡稱。它被用來研究產品價格、業務量(銷售量、服務量或產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銷售產品的品種結構等要素的相互關系,從而幫助企業管理者做出產品結構、產品定價、促銷策略以及生產設備利用等決策。
本量利分析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形式是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額分析,如圖所示。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盈虧平衡點,下面通過案例來講解。
最近,老李經營一家M記餐廳,最近他遇到了這樣的困惑:每天來吃飯的顧客不少,但一結算竟然沒有盈利。為此,老李很困惑,希望我們為他的餐廳找到問題所在。
首先來看餐飲行業的盈虧平衡點是什么。一般來說,餐飲行業是用營業額來作為衡量標準的,也就是達到這個營業額以前,餐廳是處于虧損狀態的;超過這個營業額,就開始真正實現利潤。
餐飲店面營業額的最低要求就是達到盈虧平衡點(也叫保本點)。
營業額>盈虧平衡點,店面不會虧損;營業額<盈虧平衡點,店面產生虧損。
老李的M記餐廳的固定成本主要有租金、物業管理費、人工成本等。
月租金+物業管理費=5(萬元)
人工成本:后廚人員每月工資+前廳人員每月工資=5000×8+5000×12= 100000(元)
固定成本=月租金+物業管理費+人工成本=5+10=15(萬元/月)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算出老李的M記餐廳每個月要賺到15萬元才能滿足開支。按照餐飲行業多數菜品為50%的毛利來計算,盈虧平衡點計算如下。
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毛利率=15÷50% =30(萬元/月)
也就是說老李的M記餐廳的菜品每個月至少要銷售30萬元,收支才能平衡。
分攤到每一天(按30天計算)。
日營業額=月營業額÷天數=30÷30=1(萬元)
餐廳要想達到收支平衡,每天需要有1萬元的營業額。也就是老李的M記餐廳每天有1萬元的營業額才能開始實現盈利。算出盈虧平衡點,老李就可能分析他營業以來的情況,如果餐廳長期達不到盈虧平衡點,餐廳則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調整或者及時止損。
不過,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盈虧平衡點會涉及很多具體的數據,不同的階段選取的參考標準也不一樣。所以,要注意具體數據的變化,這樣計算出來的盈虧平衡點才有參考價值。
盈虧平衡點對管理很重要,能夠讓經營者明確目標,有目的地進行管理。
這里要注意一點:盈虧平衡點分析只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部分。顯然,盈虧平衡點分析并非只著眼于找出一個不盈不虧的臨界點或保本點,它所期望的是獲得盡可能好的經營成果。
資料來源:管理會計知識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