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財務分析,財務分析要怎么做才有用呢?
財務分析是財務的常規職能,也是財務人員的常規動作,并不難,也不深奧。
財務基礎數據是財務分析的原料,而各類財務指標計算的公式,則是財務分析的內在邏輯。把分散或者集中在系統中的財務數據,在一定的口徑和規則下,直接引用或通過初步的加工匯總,運用財務公式進行相應運算,得出結果指標,通過指標的上升下降、高低變化,異常走向,來判斷企業健康程度,發展趨勢,賺錢能力,業務張力,企業價值,就是財務分析,就是財務分析的存在價值。
財務分析是否有用,能否給出合理建議或者總結出趨勢規律,是否有決策支持價值,有4個關鍵點:
1、作為財務分析原料的基礎數據是否完整可靠,公允正確,反映客觀事實。準確、完整、及時、規范的基礎數據才是上等原材料,做好基礎核算工作,夯實基礎數據信息質量,是所有企業都免不了的基本功,就像練武之人扎馬步一樣。底子好,底子扎實,就有底氣和力量,就是最好的內功;有了內功,再學點其他招式,就會產生酷炫的效果。所以財務分析的起點,仍然是基礎核算,核算基礎好不好,規范不規范,直接決定財務分析質量的高低,結論或者建議的可靠性。錯誤的數據,錯誤的前提條件,當然分析不出正確的結論,哪怕偶爾歪打正著,也不可能指引企業持續走向成功。
2、指標計算公式口徑的科學與否。同樣的基礎數據,同樣的計算公式,取數口徑不同,行業不同,得出的結果指標往往也大有不同。比如,算成品或者原材料的周轉天數,公式都是固定的,但是到底是取出庫成本還是入庫成本,維度到底要不要分成品和原料,還是打包在一起計算,也是大有不同的。
公式是死的,千篇一律的,但是如何運用,得結合行業實際和領導關切。千萬不能刻舟求劍,生搬硬套,被套路套住。
3、理解指標內涵,有一定的數據敏感性,具備良好洞察力。指標出來了,如何看這些指標,如何通過指標的升降變化、趨勢走向來得出財務洞察,給出診斷結論,進行職業判斷,非常考驗財務人員的眼光和內力。同樣的數據指標,有的財務人做數據時沒感覺,看數據也沒啥感覺,看不到數據說明了啥的,看不到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東西,而有的高手是能看到很多潛伏的信息的。對指標內涵理解的深淺不同,導致了這種差異。看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然后把這些信息,用通俗易懂善于理解的語言傳遞給相關方,引起他們重視,豐富他們的認知,引導他們采納建議,采取改進動作,利用指標進行績效考核,就達到分析的目的了。
財務分析一定不能僅僅財務閉門造車,自己嗨,受眾面一定要擴大,一定要走出財務部,給老板看,給高管看,給投資人看,給銀行看,這樣才能放大財務價值。不然費時費力做一堆數據出來,算一堆指標出來,派不上用,不能影響公司績效考核,那就淪為數字游戲了。
4、要懂業務,熟悉行業常識,懂業務特性,了解公司情況。財務分析指標就一堆數字,了解指標內涵可以幫助我們定位驅動因素,而了解公司情況,則可以更加精準定位問題,歸結指標產生變動的真實原因,給出更加貼合公司實際的建議,提供更加可靠的決策支持力度。
財務指標依靠財務數據,財務數據來源于經濟業務活動,經濟業務活動來源于業務動作。凡動作,必留痕。財務數據作為業務活動末端的一環,財務人員作為整個業務鏈條偏后端的人員,一定要有穿越能力,有本事通過后端數據,看到業務前端發生了什么,看到整個業務全景如何,弄明白數據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做財務分析自然就能做得明白,得心應手。